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视频

赝品声明

Comment

News

Opinions

【评论】黄土•水墨•现代精神

作者:凯瑟•沃夫刚  发布时间: 2013-03-26 15:12:00

  艺术有创造的一面,又有观众、听众、读者的感应的另一面。面向公众,面向市场的当代艺术何以引起目标群体的感应?依靠奇巧的形式引人注目?依靠宣泄腹心来感动他人?推到极点,前者容易陷入表面游戏的荒墟,对方觉得没有意义,后者常常弄出宣传和艺术难以分清的状态,对方觉得毫无味道。


  作为一个关注中国艺术的业余爱好者,我约九年前第一次注意到了晁海和晁海的作品。当时我还在德国,看了一个已经订阅几十年的香港月刊上的谈中国当代画家的一篇文章,当中也有晁海和晁海的一幅画的图片。我那个时候看了就觉得,这个画家与众不同。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界也活跃起来了,创造范围和产量都提高了,通过媒体、画展或画家村里的活动等方式与社会见面的作品日益增多。其中晁海到底不同于何处?我看技术上有所不同,内容上也有特色。


  中国近代史上传统和现代性的微妙关系是全国各个领域里的大话题。那个时候在中国不仅是艺术界面对一个怎么保卫传统,怎么发展传统,怎么联系现代,怎么发展各家之长的这么一个大难题。各界的有识之士都无法回避这个问题。那个时候很多艺术巨匠对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各层次的不同答复,大体上分为两个基本反应:一个是引进国外的一些新技术,然后用这种新的做法、新的艺术技术画传统的题材。有的人不一样,他们用传统的技术画新的、现代的内容。在处理传统与现代、本者和他者境界和关系上,我看大多数人做了这两个选择之一。当然,用引进的技术画引进的话题,或者继续用传统的技术画传统的话题的也大有人在。


  不幸的是,这些好像都不足以圆满地解决问题。依靠外来艺术模式等于承认,自己产生的艺术对现代的挑战不称职,找到的新工具又是人家的,令你心里不安。保持传统技术画新的现代内容的也许类似地感到不满,因为所用的方式确是本来未能自主地赶得上现代的东西——内容和形式难于打成一片。全部淘汰自我,内容和形式都换成进口货,在艺术领域里放弃自主的话语权,或者背弃现代,一辈子作为躲在历史艺术仓库里的隐士,都不是理想的路途。


  但是还有少数人,他们好像对自己传统的活力颇有把握,认为传统能够提供走向未来又面向世界的平台。他们的选择是把传统的做法进一步发展到一个新的水平,搞活传统,丰富传统,然后从这个基础上面对现代,做出一种联合传统和外来的艺术方式。


  我看晁海是属于这个少数的探索者的艺术家们。他的创造有三个重要特点。


  第一个是技术上的特点:大家都熟悉他的水墨雕塑技术,进一步推动了传统水墨技术,可以说完成了自主的转型升级。


  第二个特点是题材上的特点:他跟自己家乡陕西的农村环境保持联系,画了很多他非常熟悉的家乡的劳动农民和动物。晁海用转型升级的传统技术画劳动者,他的作品从视角上又带着技术上的传统色彩,又在内容上带着现代的观察社会的特色,但同时并非文人画的山水题材所表达的出世思想,而是在文人画的优秀基础上补充一座发电站,嫁接为现代性,已成为一个很好的典范。


  这个让我联想到第三个,即精神上的特点:你看晁海的画,人物也好,动物也好,在各个众生的画里都表现出对生命的敬畏。又强壮又疲劳的种田农夫,充满人类的力量和具体人生的困境。四条腿还站得不很稳定的牛犊,让我们看到生命的脆弱和可爱。《梦回故乡之五》(1989)(《东方艺术》,2007年12月上半月,第149页)和《梦回故里之六》(1997)(《中国艺典》,2006年4月,第23页)中梦见的年轻姑娘的玉容带我们回到向往的纯真世界中:《低头思故乡》的夜宿过客是不是梦里看了这样的女孩?晁海的水墨画明确地告诉我们,传统的艺术不能也用不着保存在酱缸里。


  传统会发出庞大的活力,但是前提是现代人勇敢地探索,通过自己的努力启发这股活力,让它作为当代世界艺术宝库的组成部分。这种成功的探索是晁海在艺术精神上给大家的重要的鼓励。晁海把中国的传统丰富、发展、推进,又为中国的水墨画继续创新发展与世界各地的艺术共同走向未来作了客观真实的贡献。因此我那个时候看了香港的杂志就马上觉得他是一个与众不同的画家。


  晁海拒绝以表面的巧计投入艺术市场的喧闹,但是通过长期的研究和探索产出了独特的水墨风格。他形式上和内容上的深度令人佩服。我对范迪安先生2007年给晁海提过的八个字,即“笔底悲悯,墨里沧桑”,颇有同感。关心传统水墨画艺术的未来发展的朋友都属于晁海的支持者。晁海的水墨画给传统的艺术技术语言和思想注射了新的潜能和活力。


凯瑟•沃夫刚[德](寇文刚)


2012年夏季于羊城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