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资讯

全部

评论

动态

观点

视频

赝品声明

Comment

News

Opinions

【评论】反者道之动 ——关于晁海的画

作者:殷双喜  发布时间: 2013-03-22 16:16:21

  晁海的作品在整体上处于一种浑沌的综合状态,很难用三言两语说明白。“恍兮忽兮,其中有象”,这个“象”是什么?我想,那是晁海心中挥之不去的“人”,一个大写的“人”。晁海在作品中所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精神,一种人类的不屈不挠的生存意志。所以在晁海的作品中,人物的服装,劳动工具,身处的环境并不明显,也不重要。晁海所描绘的人,从直观上看,当然还是他所熟悉的农民,但这里的农民与其说是以一个具体的劳动者出现,不如说他们是一种象征,是千百年来世世代代生活在中国的土地上的无数生命的象征。“所要者魂”,晁海关注的是历尽沧桑后依然存在的那种生命的潜流,那是超越时空的历史的积淀,这种历史的积淀在晁海生活的西北地区特别厚重,在霍去病墓的雕塑中、在汉唐墓室壁画中、在碑林石刻中,我们都能感受到这种凝重斑驳、沉默无言的沧桑古痕。“一画有千秋遐想”,眼前无非生机。晁海笔下的人物,并非出土文物,悄然伫立,而是张着厚重的大嘴,发出沉重的喘息,他们或站或坐或子孓而行,都如雕像一般,仿佛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已经站立了几千年,渴望了数千年。晁海赋予他笔下的人物以山的意象,这山是永恒的;晁海眼中的人物像碑石一样,这碑石稳稳地伫立于神秘宽厚的大地上。在晁海的作品前,有关“传统”、“民族”、“精神”的议论都显得空泛,我们确确实实感受到,晁海用他那支心手相应的画笔,探触到我们祖先的血脉,我们民族的灵魂。这是艺术家苦苦追求了二十多年的“顿悟”。二十多年来,他像一个农民一样,在西部的土地上默默劳作,神与心会,心与气合,“目不见绢素,手不知笔墨,磊磊落落。”他选择了艺术来表现对土地、人民的一腔深情,而艺术也选择了他来延续光大传统。


  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晁海的作品,他所选择的形象载体——农民,是一个十分值得关注的社会群体。在中国的历史上,农民曾经起过非常重要的作用,他们创造了我们民族辉煌久远的物质文明,同时也积淀了十分珍贵的民族文化和价值体系。和新兴的现代生产和生活方式相比,农民及其所积淀的文化,像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在时代的遽变面前显得有些步履蹒跚。作为农民生存基础的家园和土地,正在被现代工业和城市的发展一天天蚕食,他们的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商品经济和商业文化的冲击下日趋解体,黄河流域的民间美术(年画、剪纸、皮影、泥玩等)的衰落和消失就是一个明证。所有这些,当然给农民出身的晁海以巨大的震撼,他不能不思索脚下正在震动的土地,思索这块土地上人民的命运。他的作品中,不再有红光满面、笑容可掬的幸福形象,代之而起的,是一种深深地渗透了历史感的苍凉。在这些像土地一样质朴,如山如石的形象中,有一种深透骨髓的精神气质顶天立地,悄然扩张,充盈画面。晁海的作品,由此摆脱了几十年来歌颂崇拜农民和劳动的模式,我注意到他的作品中,有不少农民抬头向天,而不是匍伏在地。当一个数量巨大的社会群体对数千年变化不大的生活方式产生疑问,放眼看世界的时候,这其实是一个民族命运发生巨大转折的关头。我们正处在这样一个世纪转折的关头,几千万农民进城打工经商或从事乡镇企业的生产,这是中国社会几千年来没有过的巨大变化。作为一个艺术家,晁海敏锐地感受到了这一点。不过,他不是从理论和概念上去理解,而是从自身的肉身的感觉去体悟和品味,并将这些感受与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相撞击。他的作品,其实就是这些灵魂的震动与撞击后留下的心灵的迹化。


  晁海的人文思想和艺术轨迹,其实与现代商品经济下的价值观念是矛盾的,“反者道之动”,“反”者,“返”也,逝而不返,其行不远。毕加索在其艺术生涯中,就经常回返到古典主义的源头,寻找进一步远行的动力。所以,晁海在艺术上对周秦汉唐气象的仰慕,对古代石雕、碑刻的视觉迷恋,就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而是面对大自然的风雨沧桑,感受悠远的华夏之魂,激发起世纪之交的奋斗精神,迎接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不是民族主义的保守,而是与世界进行平等的对话和文化交流的前提。晁海的作品,在苍凉中有阳刚之气,含蓄中见刚强人格,它与明清以来传统中国画的柔弱纤巧,多愁善感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在中国画的艺术语言上,晁海也有意识地融汇贯通,不落前人窠臼,回避原来不断重复的有序形态(如程式、规范等)。对当代中国画家运用娴熟的常规的笔墨技法如皴、擦、点、染等加以弱化,不过多地突出和强调笔墨的趣味和熟练,而是在湿润、含蓄的用笔中达到一种单纯、平和,于浑然中见涩、见苍、见厚、见刚、见势的笔墨境界,这是一个具有相当难度的境界,需要画家付出艰苦不懈的努力,将看似矛盾冲突的不同笔墨因素统一在一个恢宏的画面氛围中,在淡墨、涩墨中见出沉雄苍厚,以此来传达画家所礼赞的坚韧不拔的人格力量和永恒的生命力。清代方薰在《山静居画论》中云:“画无定法,物有常理。物理有常,而其动静变化,机趣无方,出之于笔,乃臻神妙。”晁海所追求的正是一种“大方无隅,幻化无穷”的神会境界,这是一个返璞归真,大象无形的境界。无疑,晁海二十多年的努力已经使他在走近这一境界的过程中心领神会,若有所悟。他将我们熟悉的水墨画的形象和程式陌生化,并且强化了某些我们所不熟悉的非传统笔墨,这些属于晁海的个性化的表达方式确立了他在当代中国水墨人物画界的独特位置。


  在我们熟悉的陕西人物画家群体中,晁海的出现和崛起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他预示着陕西水墨画家中新一代中坚力量的形成。这已经不是一个地域性的文化现象,晁海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描绘农民的乡土画家,他对于农民生活的表现,其实是在现代化进程中,对民族精神和价值观念的反思。这使得晁海不同于他的前辈,在当代艺术的宏观格局中,晁海自觉地使用传统的、民族的、地域的文化资源,来表现他对当代生活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这正是中国画走向当代,贴近生活,完成现代形态转换的关键所在。


1998 年中央美术学院《美术研究》

(新闻来源:艺术家提供)